宁夏银川市坚持把“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作为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发挥“一枚印章管审批”制度优势,紧盯产业所需、企业所盼、民心所向,在全面落实国务院“13”项、自治区“1+7”项“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任务的基础上,创新推出了“产业+项目+企业+民生”特色15项“一件事”,形成了“13+1+7+15”的“高效办成一件事”总体改革思路。目前,“高效办成一件事”特色专区15项“一件事”已全部上线运行,为企业群众节约办事时间平均超50%以上,以最大限度便企利民,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高位统筹推动,举好改革“指挥棒”。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市委将“高效办成一件事”作为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列入市委全会决定高位推动;市政府常务会专门审议《银川市全面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实施方案》,各牵头部门围绕15项“一件事”分别制定了具体工作方案,部门协同、合力攻坚,全面推动企业群众办事从“能办、可办”向“好办、快办、智办”的蝶变。目前,国务院、自治区推出的第一批21项“高效办成一件事”全面落地运行,全市累计办理32万余件;银川市15项“一件事”线上线下已累计办理11.6万余件。
二是紧盯节点进度,挂好改革“作战图”。坚持正向部署、逆向检查,形成了以“方案制定、模块上线、宣传推广、效果评估”等含13项具体事项为主要内容的“作战图”,紧盯“13+1+7+15”项“一件事”任务要求跟进监督,建立月度推进情况报告机制,倒排时间、挂图作战。自治区、市、县(区)三级行业主管部门纵横协同,建立联席机制,交流经验、互补良策、祛除堵点,并先后组织召开跨部门业务对接协调、业务培训会60多场次,现场解决了系统连通、流程重塑等难题53个,有力推动了“一件事”的快速落地。
三是重塑业务流程,跑出审批“加速度”。坚持把“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作为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的核心任务,按照“最小必须”原则,全量整合跨部门业务流程,制作“五表一图”,最大化压减环节、材料、时限、跑动次数,全面提升行政审批效率。15项“一件事”平均办理时限压缩52.4%;申请材料压缩57.8%;办理环节压缩66.9%;跑动次数压缩87.5%,社保卡申领、开办预制菜等多个“一件事”实现了“零跑动”。如,项目开工建设“一件事”材料由改革前22项压缩为8项,减少63.6%;办理时限由法定40个工作日减少到4个工作日,审批提速90%。
四是聚焦地域特色,擦亮银川“产业名片”。立足产业优势,创新推出葡萄酒、文旅、奶产业等5项产业“一件事”,以“产业+链式”服务,加快推动产业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助力向全国递出银川“紫色名片”“白色名片”等特色产业名片。如,“葡萄酒产业一件事”通过串联资源、整合模块、优化办事指南等方式,将原有葡萄酒产业审批流程涉及的省市县(区)三级9个部门39项审批事项压缩为19项、183份材料压缩为63份,有力破解了产业项目落地过程中遇到的“一揽子”难题,实现葡萄酒酒庄建设投资成本有效降低。此项经验在第十八届全国政务服务大会及新华社·政务智库宣传推广。
五是持续优化服务,增强办事“体验感”。深入推进线上“一网通办”,打通人社一体化、不动产登记等38套国家、自治区专网系统,将不动产、企业开办、项目建设等领域的400多个事项归集到一个办事系统,实现“进一张网,办成一揽子事”;线下“一窗通办”,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实施“材料一次提交,结果一端汇聚、多端获取”,实现“进一扇门,一个窗口办成一揽子事”。创新推出园区赋权“一园一策”“网格丫头”“紫霞跑长”“周末不打烊”等10余个“基层一线”政务服务IP,实现园区事园内办、商圈事就地办、村里事村内办、没空办的事周末办,全方位满足企业群众差异化办事需求。
六是创新多元监管,用好问效“推动器”。聚焦企业群众办事的“问、查、办、诉、评”全环节全流程,畅通“12345”政务服务热线、5556666企业服务专线、线上线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等诉求反馈渠道,让企业群众投诉有门、诉求有应;深入开展“我陪群众走流程”、政务服务“好差评”“开门问需 你问我帮”开放式问政会、视频问纪等活动,全面解决企业群众政策“懂不懂”、流程“通不通”、服务“优不优”、体验“好不好”等堵点问题;搭建“政务服务综合效能监管平台”,实现市、县、乡三级政务服务事项办理从叫号、受理到办结,全过程数据呈现、实时跟踪提醒。首创“数字体检中心”应用,实现问题精准定位、短板有据可查、整改靶向施策,多元化助推“一件事”高效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