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又添一例。2月24日,中广核广东陆丰核电项目1号机组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国家发改委披露,与该机组同批次核准的5个核电项目都引入了民间资本,而且民营企业参股比例首次提高到了10%。
这也是能源铁路等垄断领域加快市场化改革的一个缩影。国家能源局近日称,今年将加大力度,支持更多民营企业参与能源项目开发建设。
自2月17日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密集部署,利好不断。最高检表示,要研究制定规范办理跨区域涉企刑事案件的工作意见。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改委25日联合召开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推进会,坚决消除阻碍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的各种隐形壁垒。市场监管总局同日召开公平竞争座谈会,及时回应企业关切,营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此外,浙江、福建、河南、江苏等十多个省份召开会议,落实民营企业座谈会的部署,从破除市场准入障碍、下大气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规范涉企执法等多个方面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支持民企参与重大项目 民营企业座谈会特别提及“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开放”。近段时间以来,破除市场准入、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迎来密集的政策支持。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郑备日前表示,将进一步破除市场准入的障碍,尽快修订出台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好“非禁即入”要求。细化举措,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等向民营企业公平开放,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 此前,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及相关站场、服务设施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参与5G应用、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新型基础设施及相关领域投资建设和运营。 2月8日,浙江省举行2025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中广核苍南三澳核电站二期工程名列其中。该工程是去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的5个民间资本参股的核电项目之一,项目总投资超400亿元,其中民间资本股比达到10%。 国家发改委民营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凌忠果此前介绍,5个核电项目均由央企控股投资建设,预计总投资超过2400亿元。其中有10家民营企业参股,均为从事实体经济的行业头部企业。民营资本投资占比约10%,意味着这些民企需拿出自有资本金约45亿元,并带动民营企业投资总额超过240亿元。 国家能源局表示,今年将加大力度,支持更多民营企业参与能源项目开发建设。包括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油气勘探开发、加工转化项目建设,投资新能源和电力设施建设项目等;支持民营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煤矿开发建设,有序释放先进煤炭产能;引导民营企业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九大专项行动、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等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承担核电领域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参与核电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参股投资核电项目。 据统计,近10年来,仅核电重大专项就支持了数十家民营企业承担或参与相关科研攻关任务。我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中民营企业约占60%,光伏设备制造企业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2023年国内新型储能系统出货量前十的企业中,有9家为民营企业。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加大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供给。促进民营企业积极投资建设分布式新能源、新型储能、虚拟电厂、智能微电网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出台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政策文件。加快出台促进新能源消纳的政策文件,激发各环节活力,更好满足民营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业务开展和重点用户绿色用能需求。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体制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吴有红表示,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未来在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领域都有着较大的市场空间。这些行业上下游的生产、设备制造等环节属于竞争性环节,可以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推进这些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为民营企业进入竞争性环节提供机会。对于民营企业自身而言,有更多机会参与投资国家重大项目并从中分享发展红利,也可以优化自身产业布局,拓展发展空间。 解决民企融资难题 民营企业大展身手,离不开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座谈会就解决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出了新要求。 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将扎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畅通股、债、贷三种融资渠道,加大各类金融资源要素投入,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2月25日,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改委联合召开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推进会。会议强调,坚决消除阻碍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的各种隐形壁垒,全力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克服困难、健康发展,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 自2024年10月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启动以来,在各地党委政府的高效统筹下,在相关部门、银行机构的密切配合下,四级工作机制迅速搭建、有序运行,取得阶段性成效。各地累计走访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超过5000万户,授信超过10万亿元。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余额近7万亿元。 为总结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经验,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金融监管总局与国家发改委26日又召开了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座谈会。 上述座谈会强调,要深刻认识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对于支持科技创新、服务民营企业的重要意义。通过积极推进试点工作,吸引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科创企业发展。 资本市场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平台,目前A股近三分之二的上市公司是民营企业。证监会党委日前传达学习民营企业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时表示,要持续推动上市公司走访工作走深走实,及时回应关心关切,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支持各类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进一步助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 市场监管总局25日召开部分企业公平竞争座谈会,与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隆基绿能、阿里集团、京东集团、北汽集团、奔驰集团等7家企业有关负责人围绕整治“内卷式”竞争进行深入交流,听取意见建议。 该局表示,将加强与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强化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执法,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积极推动解决企业在公平竞争中遇到的问题,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规范涉企执法、保护民营企业家权益也是民营经济工作的重点。18日,最高检表示,要研究制定规范办理跨区域涉企刑事案件的工作意见,进一步规范管辖权、“查扣冻”监督机制,从源头上推动解决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司法等问题。 地方上也在积极落实。各地相继出台了不少优化营商环境的措施,比如浙江推行的“综合查一次”机制,上海发布21条政策措施减轻企业负担,深圳提出要以法规的方式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涉企检查备案制,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国家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魏琪嘉表示,营商环境好,有利于各类要素更好地实现资源配置。做好营商环境建设,直接关系到其他各类政策落实的效果。做好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发力点,应该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系统施策推动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具体来看,比如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贯彻落实好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推动市场环境更趋规范有序,鼓励各地聚焦经营主体关切的具体细节问题,协调各类政策推动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