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信用、企业负担、执法监督等问题,是民营企业普遍关心的话题。本周,有关部门把解决民营企业“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工作着力点,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多部门联动,多举措发力,为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需要深化政务信用建设。3月31日,由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正式发布,《意见》部署了23项政策举措,涉及构建覆盖各类主体的社会信用体系,夯实社会信用体系数据基础,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和治理机制,提高社会信用体系市场化社会化水平等5个方面。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信用监管等制度是市场经济基础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跃升、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经济参考报》发表文章称,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要靠信用商誉,须加强经营主体信用建设;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同样需要深化政务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能够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维护公平有序竞争市场秩序提供有力支撑。值得注意的是,《意见》将政务信用建设放在首位,彰显了“政府诚信是第一诚信”的价值理念,并且明确要健全政府诚信履约机制,开展政务诚信评价,完善政府失信行为认定标准和失信惩戒措施,政府及其部门(含下属单位)在公共资源交易、招商引资、人才引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产业扶持、投资融资、涉企收费等领域出现失信行为的,按规定将其纳入信用记录。交汇点新闻评论称,对失信政府及其部门,采取限制其申请各类财政性资金和项目、试点示范、评先评优等惩戒,意义深远。政府及其部门与企业紧密相连,政府的诚信是吸引投资、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及其部门失信,必将导致经营主体投资信心受挫,地区经济活力下降。限制失信政府及其部门参与项目和试点示范,旨在告诫政府,唯有秉持契约精神,保持政策稳定连贯,才能让企业安心经营、放心投资,进而推动地区经济持续繁荣,实现政府与企业的双赢。
直指企业反映强烈“痛点”,新增惩戒组合拳。4月2日,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2025年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此次会议明确了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乱查封等“四乱”问题,拖欠企业账款问题,企业成本负担重问题三大主攻方向,直指企业反映最强烈的“痛点”。会议提出,在涉企执法领域,制定乱收费处理办法,建立执法监督纠错机制;针对账款拖欠问题,建设全国统一投诉平台,强化新增拖欠惩戒;面对成本高企困境,实施设备更新补贴、降低物流成本、规范市场秩序。广西新闻网评论称,国务院打出的这一套减负“组合拳”,直击企业痛点。要让这些政策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决心,将减负转化为企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一方面,要加强政策的宣传和解读,让企业充分了解政策内容,知晓如何享受政策红利;另一方面,要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不打折扣。九派新闻评论称,为企业减负,要来实的、来真的,要真减、减到实处,让企业有获得感。不缺位,不越位,真真切切地为企业着想,实实在在地优化营商环境,企业才能更好地放心干事、安心发展。实际上,近期国家层面连续出台减轻企业负担相关举措——公安部、最高检、司法部、最高法相继动员部署专项行动,规范涉企执法司法;国家发改委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四部门围绕近日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介绍有关情况,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把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落实好,把清单作用发挥好,将全面梳理收费项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严格对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文件,全面梳理和清理本地区、本领域涉企收费项目,确保每一个收费项目都有依据。不难看出,相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加力加码,动真碰硬,传递出国家持续整治涉企违规收费、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
近期国家有关部门围绕经营主体关切的痛点堵点问题做出的一系列部署,彰显出积极回应经营主体关切、大力支持民营经济的鲜明信号,政策效果正在逐步显现——2月份,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升至89.8,创下近4年来的最高值;前两个月制造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0.2%。正如新华社评论所述,民营经济的关切在哪里,真招实招就要跟进到哪里。巩固好势头、促进新发展,尤需各方持续给足政策暖风、打出更多真招硬招实招。政策暖风与市场活力共振,真招实招与狠抓落实结合,民营经济这片森林将更加本固枝荣、茂密苍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