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改革如何实现从“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

来源:满街游走      更新时间:2024/11/29      浏览:

营商环境改革看起来很宏大,其实都是很多具体的事情,但是如果一直在解决具体的事情,也容易导致各个部门疲于应付,每天陷在繁杂琐碎的事情中,不深刻把握营商环境的规律性认识,干事的热情也会逐渐被消磨,就不能指望有好的营商环境。这是从“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的出发点。

而为什么这种出发点又有现实的可行性呢?可能大部分人都有一种感觉,很多认识是在做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渐渐对问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通过认识了多样性的问题又进一步启发了解决的思维,如此往复。所以说“想都是问题,做全是答案”。但是怎么做,又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个人觉得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01

善于把问题分类

事情往往有轻重缓急,问题也有多方面的原因,而政府部门的判断和企业的感知经常会有偏差,这种偏差的存在会进一步影响决策者的判断,造成药不对症,可能连一个问题都难以解决,更别说一类问题的解决。因此,要从企业的视角出发,建立不同维度的问题标签,比如是偶然出现的还是长期存在的,是马上能解决的还是需要充分研究的,是当下新产生的还是历史遗留的,是事权制约导致的还是根本就没做而出现的等等,随后从紧迫性、重要性、可解决性等方面进行分类。

02

精于用好新方法

很多时候,是因为出现了问题我们才去反思工作举措,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决策的时候考虑不充分,或者考虑充分了但没好好落实。事后的反思固然必要,但也要基于丰富的公共数据,把新的手段和方法运用起来,建立问题提前识别和风险防控机制,从源头把控好,预防好。比如企业群众投诉的高频问题、不同产业发展的共性要素制约等。因为很多问题等出现再来解决,也许企业信心没了,投资要撤了,再要解决就晚了。加强对问题的前瞻性研判,能够提高营商环境的可预期性,市场主体的感知也会更好一些,至少在企业看来,政府部门有这个意识在帮助企业。

03

勤于主动听意见

听意见是设计科学合理政策的重要前提之一,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真正做好却不容易,比如涉企政策制定听取企业意见与沉默的永远都是大多数之间如何破解?前端听取的意见如何真正用在后端的政策设计和执行中而不是流于形式?用好合理意见与明确拒绝不合理诉求之间又如何平衡?还有如何让听意见不成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代名词?所以我经常说听意见是一门学问,主动听关键不在于听本身,而在于怎么更好地听,听完怎么更好地用。北京人社局的副处长通过客串外卖骑手,在送外卖的过程中和骑手交谈,再加上自己的真实体验,这样过后设计的政策肯定比在办公桌前敲打要来得实在。

04

敢于率先找突破

很多问题不解决,并不是部门不想解决,正如我一开始说的,很多时候都是在解决一个个琐碎的问题,而一部分问题又属于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久而久之就成了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的心头之患。要突破是肯定的,但怎么突破又很难。找不到好的办法是一个方面,而找到了好的办法又无法实操则是另一方面。关键还是在于对营商环境领域问题以及问题产生原因的深刻洞察,然后通过申请试点、对口帮扶、智库把脉、部门联动等多种方式,实实在在解决一个问题,并且在解决这一个问题中逐渐形成对工作机制、改革手段、潜在风险、企业感知等维度的精准把握。

热门文章
联系方式

电话:010-67117727

邮箱:ccysjc@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大地街1号院

邮编:100062